•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荔园资讯 > 荔园新闻
荔园新闻

“中国好老师”活动美文分享 | 我校四位教师取得优异成绩

发布时间:2019-11-04阅读次数:字体:[] [] []
    

    为贯彻落实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表彰奖励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团队,发掘树立一大批教育战线上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引领培育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塑造新时代中国教师的新形象,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设立“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

我校刘小玲老师在“中国好老师”活动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邓颖欣老师、丘悦斌老师、石璐老师荣获三等奖。

荣誉证书.png

邓颖欣1.png

刘小玲1.png

丘悦斌1.png

石璐1.png    

刘小玲.jpg



孩子,恶作剧并不好玩
 —恶作剧教育案例研究



一、   基本资料及其典型问题

     小满(化名),女,7岁,一年级学生,长相可爱,聪明活泼,琴棋书舞术样样拿的出手,在同学中有很高的人气。小满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却偶尔有恶作剧行为。比如涂改同学的作业、拔同学的无土菜苗、把男同学的外套藏在女厕的垃圾桶里等。

二、具体案例呈现《被涂改的作业本》

     一天中午,教室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小天(化名)拿回批改的作业本后,就伤心地大哭起来,原来是因为他只得到了B。但是他明明昨晚作业写得好好的,妈妈也帮忙检查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发回来的作业本上却有一些被涂改得乱七八糟的答案,被老师画了大大的红圈。

     我仔细查看了作业本,上面确实有明显的涂改痕迹,而且认真辨认,发现涂改的笔迹像是学过硬笔书法的样子。我对这本作业有印象,批改的时候也曾疑惑,但当时顾着改完作业下发,没细想,没想到竟另有玄机。我安慰小天,让他先把作业订正,并答应给他重新打分。虽然心里犯疑,一时之间想不到是谁做的,但表面上却做出一副了然于心的神情,并“虚张声势”地透露,老师已经知道是谁了,但希望这位同学自己主动“坦白从宽”。

     经过仔细梳理,我确定了两点:一、因为办公室离教室较远,我的作业一向都是堆在教室前面的桌子上,在教室批改完直接发放。因此要想在全班同学眼皮底下从作业堆中拿出一本作业,用橡皮檫擦掉答案,再涂改重写,又要做到没人看到,这不太可能。二、那天的作业我是在午餐前就改完了,那就锁定了“作案”时间,只可能是在上午。数学、英语都是在教室上的,可排除。三四节美术课连堂,孩子们惯例集体排队去美术教室上课。
      我像侦探的一样,逐一排除了各种可能,可依然没有头绪。这时,突然想起福尔摩斯曾经说过:一旦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事实外,那么剩下的,不管多么不可思议,那就是事实的真相。我先锁定了地点——美术课期间的空教室。又因为涂改的字迹落笔有力,猜想这孩子应该学过书法,嫌疑范围缩小了。

     关键词:美术课、书法。我跟数学老师说了我的推测,没想到数学老师的一番话,却让真相浮出了水面。原来,最近小满因为校队集训较多而落下了学习,美术课的时候数学老师叫她去办公室辅导,之后便让她去美术教室继续上课。后来才发现小满没有去上美术课,而是回到了教室。“嫌疑人”终于锁定。

     第二天早上,我如往常一样坐在教室前面改作业,课间的时候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不着痕迹地问小满,你知道昨天的事是谁做的吗?小满小声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老师已经查出来了,你猜猜是谁?小满低下了头,没有回答。我问,你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吗?小满摇摇头。我又问,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满的脸红了,头更低了。我静静地看着她的眼睛,并不催促。过了一会,小满才小小声地说,因为觉得好玩。

     意料之中。可是,这并不好玩。
三、成因分析

     儿童恶作剧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因为看到别人难堪、陷入窘境、尴尬、惶恐,感觉兴奋好玩;二是单纯好奇,用恶作剧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和创造性;三是想通过恶作剧来寻求关注,获得内心被注意的满足感。

     小满在家父母疼爱,家庭关系和谐;在学校跟同学们关系融洽;跟老师关系也不错,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因为多才多艺,受到的关注比较多的。综合小满的情况,我认为是第一和第二种原因的结合:因为好奇涂改作业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而用恶作剧来释放自己的创造性,事发后,又享受作为唯一知情者的乐趣——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了然于心,这就是小满所指的“好玩”。
四、解决思路

(一)明确“好玩”的概念,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年级的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创作欲,但是还不会分辨对错。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什么事是能做的,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十分重要。我告诉小满,做事情之前要多想想:这件事会不会给别人造成困扰?如果会,那么即使觉得再好玩,也要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因为你的行为很有可能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二)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和同理心。

     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接受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尊重他人,不肆意嘲笑、戏耍、捉弄别人,是把别人当做和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理解他在不同处境里的感受,明白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三)设计“奇思妙想”点子分享活动,满足孩子的创造欲。

(四)设计“亲身体验”,加深认知

     小满觉得涂改同学的作业好玩,因而捉弄同学,可以尝试“以牙还牙”的方法。在交上来的作业中,抽出小满的作业并藏起来。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把小满叫了过来,质问她为什么没有交作业;等小满着急辩解,就假装生气质问;在她快急哭的时候,拿出她的作业本,告诉她是老师藏起来的,因为老师觉得“好玩”。观察她的反应,再伺机问她被恶作剧捉弄的感觉如何,好不好玩?从而加强她的认知:恶作剧只会给别人增添麻烦,而不是一件好玩儿的事。

五、策略实施效果

      经过家校配合教育,小满认识到了自己的错,明白了在做自己觉得“好玩”的事的之前,要先思考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或者伤害,如果会,就不能做。小满向小天道了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满有了很大的进步,再也没有了类似的行为。

六、案例反思与建议

     教育无小事,孩子的行为往往包含着孩子的成长方向。恶作剧的出现应该引起家校的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主动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引导孩子建立健全的价值观体系。家长在听到孩子解释恶作剧“只是因为好玩”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关注孩子对世界以及群体相处的认知,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发展。老师在处理学生恶作剧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灵和隐私,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好的理解孩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孩子“恶作剧”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防范于未然。


    邓颖欣.png



与家长携手

共同走向教育美好的彼岸



    在一个炎热的秋季,两个血气方可的小男孩的一次“美丽”的冲突,让我和他们的家长相遇了。本人是学校的德育负责人,而两个刚入学的初一小男孩还没学会好好沟通,多次的口角导致最终“一战”,小B先把小A的衣物扔到了马桶,小A出手打了小B,结果也就把父母送到了我的面前。

     正所谓“相处容易同住难”,初次体验住宿生活的初一小男孩,因冲动引发打架并不罕见,一般在场同学和老师都会及时制止,且平常学校禁带刀具等危险品,很少出现严重伤情。学校多教育引导,度过了第一个学期后,此类情况就会变得罕见了。原本此类事件的处理,年级也驾轻就熟了,在学校的处分决定出来后由年级组约见小A家长,但在告知最后的处分结果,请家长签名确认时,小A父亲的反应就开始变得激动了,最后年级组表示沟通失败了,并请家长移步到了政教处。在政教处等待的我,迎面看到了小A的父母,其中父亲身材魁梧,很有气势,能感受到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不至于是毫无修养、无理蛮横的人。小A父亲见到本人后依然有些激动,认为孩子是在维护男人的尊严,孩子受到了侮辱,自当维护,这是男人该有的尊严和血性。言语中,我能推测此前他和我们老师的对话肯定不太愉快,该家长舐犊情深,他很想保护他的孩子。为避免空气中的“火药味”升级,我决定让其他老师回避,并关上政教处的门,营造一个更隐私的沟通环境。我缓缓地和这位父亲说道:“小A爸爸,您知道小A最近和同班同学的人际关系吗?根据最近他和其他老师的反馈,他出现了不小的人际烦恼,同学们普遍对他出现了排斥,您有耳闻吗?”父亲在我温和的言语中陷入了沉默,但我能看出来,父亲紧绷的肩膀突然有了一丝下沉。我就道出了我的观点:“小A爸爸,如果小A是很怯懦的孩子,可能我也会像您一样地教育他,男人要有血性,要有尊严,不能任人凌辱,但小A不是,他与人的交往是刚硬的。他平日的言语和行为让不少同学受伤,最终小A也受伤了。前段时间,他曾向科任老师和班主任表示他很苦恼,我们还要教遇事他冲上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吗?”小A的爸爸一下子,叹了一口气,“您果然是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之后,我与两位家长的交流顿时顺畅了非常多。

     小A父母社会地位不低,家庭条件也比较好,对小A略有宠溺,小A也会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平日对老师和同学都有些略显刻薄的言论,他可能误以为这样能增加自己的威严。但其实成年人都知道,人的修养和能力达到一定境界,不怒自威。通过暴力行为和言语冷暴力伤人,换不来真正的尊重,且会适得其反。小A的两位家长都表示,孩子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觉得孩子都是没有恶意的。我没有否认这一点,孩子思想还是有点幼稚,不懂分寸。我突出解释了不及时纠正问题可能带来的恶果,并强调,伤害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以主观无恶意为理由而轻易原谅,否则孩子永远都不懂换位思考,尊重他人,今后小A会受到更多的打击。因此这次处分是小A重要的人生一课,让他承担这一后果,更有利于小A长远的发展。最后,我与两位家长的谈话在融洽的氛围中结束了。此后,我也有注意观察小A后续的发展,给予家长一定的反馈,家长对我专门留意孩子的举动表示了感激。更让人非常欣喜的是,经此一“劫”,经此一“课”后,小A的班主任和此前投诉过小A的老师后来都表示,小A转变很大,和同学们的相处融洽多了。

     其实,类似的家校沟通案例是非常常见的,但本人认为这也是很具有代表性,很值得细细分析的。本人认为,我们老师从事德育工作,入“摆渡人”,我们用我们的真心,用我们的爱和知识摆渡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有的老师,在和家长或学生沟通时容易引发激烈的冲突,一方面可能是沟通技巧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老师太过负责,没有定位好“摆渡人”的身份。

     首先,“摆渡人”不是万能的神。我们每个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职责也是有限的,我们尽力给予能给的建议,提供能给的帮助,做到问心无愧即可。有的老师遇到问题就会马上很紧张,看到家长不改,很愤怒,看到学生不听很愤怒,情况不能按照自己的预想发展就一下次否定了自己的努力以及家长和学生转变的可能性,导致工作开展得非常痛苦。摆正“摆渡”的心态,明确自己的界限,安抚好自己紧绷的神经后,我们就能更客观平和地面对问题。在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之下,在较为放松的氛围下和家长沟通,家长对学校的防备也会随之放下,沟通反而会更有效。

     其次,做温暖的“摆渡人”。其实大部分老师找家长沟通都是出于让孩子变得更好地目的,但往往和家长对话时就变成投诉和挑刺,家校之间一下子站到了对立面。“摆渡人”过尽千帆,只为渡人到彼岸。我们既然怀着一颗善心在做善事,也要学会和家长结善缘。既然我们和家长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不妨多从家长的角度思考,了解家长的动因和需求,再慢慢渗透我们对孩子的考虑,让家长的考虑和我们的考虑慢慢汇入同一条溪流,一同滋润孩子的心灵。因此,我在小A的案例中,我的言语一直都是温和的,从不急躁,而且我肯定了爸爸保护孩子尊严的心,然后再提出我的担忧,让家长理解我的担忧的合理性,再提出了对孩子成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家长看到了我对孩子的关爱,渐渐也放下了对学校的防备,接受了一个年轻老师的建议,决定和我一同成为孩子的“摆渡人”。

     文章开头,我用了“美丽”来形容孩子的这次冲突。是的,事件除了有点小伤不“美丽”,其他一切都是“美丽”的:孩子在事件后受到了教育,往翩翩少年的方向再迈进了一步;家长经过此事后,也知道了该如何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我和家长“不打不相识”,成为了教育路上的“伙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最后,我本人也得到了成长。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在用爱“摆渡”学生,“摆渡”家长,也在“渡”我们自己,让我们与家长携手,共同走向教育美好的彼岸。

    


    丘悦斌.jpg

没有想到你也是个暖宝宝


    周二的美术课上,小伟哭了,躺在地上又哭又闹,美术老师叫我去处理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子昊不出声的站在一旁,小伟躺在地上蹬着腿,滚来滚去的哭闹着。我叹了口气,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呢,没好气的说“又怎么啦?起来吧。”。小伟仿佛听不见似得不理我,我只能强行抱起他,他软绵绵的靠在我的身上接着哭,嘴里还说着“我又没有错”,仿佛受到了天大的委屈。我顿时火冒三丈,心想扰乱课堂还说自己没有错,这样的孩子我教不了!我说:“那你在旁边哭完了再来跟我说话。”,结果,他哭得更大声了。

     我从子昊那里了解到情况,原来小伟真的受到了委屈。课堂上子昊没有带剪刀,就直接拿了小伟的来用,小伟把见到抢回去,子昊还骂他“你怎么这么小气?”,小伟满腹委屈的跟子昊吵起来,最后两个孩子因为扰乱课堂纪律被带到了我这儿。

     小伟看到我语气很好的跟子昊说话,然后就让子昊回班上课了,更加难过了,好不容易停下的哭闹又止不住了,不停的喊着“我又没有做错。”,我对着他说了好多次“能不能不哭了”都没有用。我只好在走廊里陪他就这样站着,想想小伟躺地下的行为出于什么原因。我试着站在小伟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自己的剪刀被别的小朋友抢去了自然心里面会不高兴,然后还要被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当然会觉得生气,就和小朋友吵了起来。在这件事情上是别的小朋友先挑起的事,小伟觉得自己没有做错。然而却被老师一起批评说他俩扰乱课堂纪律,他便更加的觉得老师偏心了,于是就在地上耍赖。顿时,我对这个孩子当时无助感产生了同情,语气也缓和下来了。我走到小伟的身边,轻轻的拉起他的手说“小伟,老师觉得这件确实是子昊一开始没有做对,老师刚刚批评了他,也让他跟你道歉了,对吗?”。小伟看着我点点头,着急的想要告诉我事情的经过,越说越激动,然后又哭着跺脚,接着又哭起来了。我帮小伟擦干眼泪,装作虚弱的样子对他说“小伟啊,老师陪你在这外面站了半节课啦,你看看我,我生病了这么难受,还要陪你站在这儿,如果你能安静下来,小声的告诉我事情的经过,不会打扰到办公室的别的老师,我就能进办公室坐着听你说了,我真好累哦。”。我看到小伟的眼神变得温柔了,这是我在开学以来第一次见到他有这样的眼神,一个小男子汉的眼神。我问他能不能安静的向我说事情的经过,他马上就不哭了,坚定的点点头说“能”。果然,进办公室后他用说悄悄话的音量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这是第一次朱小伟没有哭没有闹的跟我说话,最后还乖乖地回去上美术课。

     我想也许是因为这一次,我没有再用那么强硬的态度批评他扰乱课堂秩序,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先肯定了他“没有做错”,然后再对孩子“示弱”,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需要他的帮助,这竟然让我意外的发现,原来我们的小伟也是个“小暖男”,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最后我告诉小伟,他躺在地上耍赖,老师会觉得很难过,因为他不相信我能公平公正的处理这件事情,我认真的告诉他,“你不相信老师,老师也会难过的。”,他似懂非懂的答应我以后不再躺地上耍赖了。

     通过这一件事情我觉得那些我们口中的“差生”,无论他的表现有多么的皮,显得有多么的不重视纪律,他们的内心是极其自卑和悲观的,别人拿了他东西,他会想为什么这么多人的不拿,就拿我的,觉得不仅老师偏心,连同学也欺负他。再到躺地上耍赖,恰恰是一个孩子无助的表现,他觉得老师偏心,没有一个人能帮助到他。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能做的是先跟他“站在同一阵线”,让他觉得自己是被理解被支持的,再一步步的引导他如果以后遇见这样的事情可以怎样处理会更加好。

     其实像小伟这样的学生每个学校都会有,他们纪律不好,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家里父母由于长期忙于工作而疏于陪伴管教,所以在刚入学时比别的学生更难适应学校有规矩的生活,渐渐地学习也跟不上了,便成了老师们口中的“差生”。著名的教育家曾经指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如何面对班级或者学校里的这些学生呢?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首先要多进行沟通。老师可以主动与“差生”进行交流,不仅仅是说学习,还可以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入手,缩短师生距离,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老师也许是不经意的一句关心的话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满分的幸福感。其实任何“差生”都渴望得到进步,渴望得到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如果,老师从情感上打开缺口的话,这样就能唤起他们沉睡的心。

     其次,老师对他们要信任。“差生”由于长期处于班集体的下游地位,心理上就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老师同学总是瞧不起自己,尊重和信任是一把转化学生思想的钥匙。当老师真诚的对着孩子说“我相信你”时,就是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的时候。

     最后就是要多表扬,每次考完试之后,老师在讲评时一般都注重对成绩好的奖励,而忽视对“差生”的表扬,其实“差生”也有进取心,也有荣誉感。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要吝惜对“差生”的口头表扬,当学生看到老师在表扬自己,其进取心就会越来越强,那么求知欲也就会越来越高。比如,我与小伟的父母商量后,发现他计算特别的快但又不爱写作业,所以让他在家多做计算的小游戏,直到在一次年级计算比赛中小伟获得了奖,从而让他获得了对学习的信心,学习起来也有干劲多了。

     当你放下身段,温柔的与孩子沟通,孩子也愿意卸下心房,倾听你的建议,可能“小魔王”也会变成“小暖男”哦!

    


    石璐.jpg


    我只有一个朋友


初识

     我是一名第一次接触一年级学生的老师,我的孩子们也是第一次上小学的学生,先天条件注定了我们之间会有更多未被预料到的“故事”和“感动”。

     原谅我对这个孩子先做下一个定义,非常调皮也不愿意多说话。在需要排路队的时候,总是和几个朋友在队伍的后面玩耍,批评且不改之,如果是几个人同时犯错,他就更加沉默寡言,坚决不回答任何关于做得对或者错的言论,不辩解且不在意老师对你态度。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是需要更大的能量去做引导的。面对这一类型的孩子,他的自我关闭,更需要的是一个善于打开自己的人,可以在他面前示范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快乐情绪亦或是消极的委屈愤怒情绪。面对这个孩子的成长,在做老师的路上,孩子们也在让我自己变得更打开而不是对别人冷暴力不管不理。

破裂

     到了第四周,别的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会自觉遵守着各项规则。但他基本上是盘着腿坐在了凳子上,也不管你上课在上什么内容,有时候会到了下课他仍然没有将书本打开来。我内心在想着:“是这个孩子不喜欢数学学科吗?抑或是他根本不喜欢我这个老师呢?”在所有同学都积极呼应老师的提问和响应老师的建议的时候,他冷漠的态度显得格外突出。

     他在今天数学课的预备铃响了之后,没有回到位置上去而是在和杰夫(化名)同学在讲台上看电话手表,我就此批评了这两位同学的行为。原本上课的时候我对于他的关注并不是特别多,现在坐到了最前面,他不断的拿后桌的笔盒,拿完之后就是丢了别人的铅笔到了最后面。

     我是带着愤怒的情绪,质问他为什么无缘无故丢别人的东西,他丝毫没有带有一点愧疚的情绪,只是盯着我看,孩子的目光仿佛在试探眼前的这位老师的底线在哪里。提问式的话语似乎对他而言并不受用,我便转变了另一种处理方式。随后我便将他的数学书也同样丢在了地上,班级里寂静了几秒钟。我从来没有在众多孩子们面前有过这样的行为。

     是啊,他眼角就红了,哭了起来,是自己的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无情的丢在地上肯定会伤心难过的。难道别的同学不是也一样吗?随即我便和他道歉:“我知道你特别的委屈和悲伤,那因为老师丢了你的东西,所以我要和你说一声对不起。你可以原谅我吗?但是你刚刚丢了别的同学的物品,你也要怎么做呢?”事实上,我感受不到自己是不是诚恳的道歉,因为带着目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情感似乎不那么真实可靠了。下课之后我再约了他聊天,而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时候的我也没有特别的温柔语气,是因为他没有和我去办公室,没有给我一个安全而稳定的环境,于他而言,办公室同样不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吧。导致没收的尺子便暂时没有归还于他。

     在下课之后,我再回到班级里,班主任和他聊天之后。他没有再哭了,在班主任面前走到了我的面前,心不在焉的和我说了对不起。但是我不需要这声“对不起”,也并不能使我释怀。因为我始终没有明白这个孩子的举动的原因也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疤。

机会与重建

     从国庆之后,与这个孩子的交际就更加的多了。先是上了一节的社团课,他不但不听课,而且还不断的去扰乱课堂,动手打别人,跑出教室外面去。我并不能停下课堂的教学去专门管理他一个人。我的处理方式只是对着他不断的呼叫名字而已。在第七周的某一天,因为班主任要出去办事,我作为代理班主任的一天。听到不断不断的同学来和我告状:“老师老师,辰浩(化名)打我的头...”“辰浩踢我的胸口...”不厌其烦,不绝于耳。舞蹈老师也来和我说,他上课不断的玩电话手表,被收缴掉了。

     我也知道我似乎缺少一个合适的时间和他单独的聊天,他不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可以直接说出事情的缘由,就算是辩解也极少听到。所以所有的告状我都没有处理。直到了中午的时候,把班级带上了午休室,始终都找不到辰浩。我回到班级里,发现他在搞卫生和其他两个男生,我让其他的同学回去午休,留下他聊一聊。其实我是带着情绪的谈话,我不妥当的地方是直接质问了孩子:“我今天听到了许多同学告状,说你打了他们,你是打了他们吗?你为什么要打人呢?”很明显这个发问是带着敌意的。他没有回答我,他也没办法直接逃走(这是他会使用的招数)。我们就这样坐在凳子上沉默了3分钟,我看着他的眼睛,他一直回避着我。

     最终打破沉默的是我,我察觉到自己是带着情绪的,换了一个问题。“你的妈妈爸爸平时忙吗?”他突然抬起头,看着我和我说:“很忙”这个回复快到让我很猝不及防,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我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加班,到十一点才回家”“十一点?那几点去上班呢?”我有点不可思议。“爸爸公司比较远5点多就出门了,妈妈近一点可以给我们做了早餐之后6点才去上班...”孩子谈起父母和亲人就滔滔不绝。与此同时,我也默默在想孩子的一天有多少时间是可以看到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说说话的呢?他渐渐放下了对我的戒备,开心的和我说着他在托管老师那里是最有观察力的,他喜欢科学课给我介绍了他发现校园里面的植物等等。我再次把今天的问题呈现在他的面前,他的情绪不是一开始的对抗,而是转化为了一种紧张和焦虑。我轻松的语气问了他,打了别的同学吗?他点头承认。“那你是讨厌他们吗?”他摇头。“你为什么要打他们呢?”他不说话了。偌大的教室,只有我们两人,我把他带到了一个班里的墙根背后,对着他的耳朵,你可以悄悄的告诉我的。他停顿了一会,附在我耳边“老师,我在这里只有一个朋友。”他说的很小声很小声。我问是谁,答曰一个今天被打的男孩。他补充道:还有我很想和左蘇梵,班长,彭晨茵他们做朋友。上面的一串名单,正好完全是被他打了来告状的同学。

     这短短的15分钟,让我听到了这个孩子的真心话,正是因为辰浩需要也想要得到朋友,不断的通过击打别人引起别人的注意。无疑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交友方式,但如果我通过说教就能改变这个孩子吗?我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看到他对科学课的植物非常着迷,询问他能不能带着我一起去校园寻找到这些植物“你做我的老师,告诉我,他们都叫什么名字?”他开心的答应了,拿上资料兴冲冲的把我领去了校园各处。走了一圈的时候,我们在聊着校门口的一株凋谢的花,我对他说:“你知道的关于植物的东西可真多,你以后还可以教教我吗?”他点头,我接着问他:“那你可以和我做朋友吗?”他有点惊讶的抬头看了我的眼睛,我其实很担心被这个高冷的小男孩给拒绝,心里也是百转千回,思考要如何应对。

     其实只是过了一秒钟,但我觉得似乎时间被冻结了一样的长。这个孩子能否接纳这个特殊的朋友?希望能从他身上学到知识的朋友?他反应过来后点头表示愿意和答应,我伸出我的小尾指:“拉钩!”他恢复了孩子的天真可爱,我们一起说出“拉钩,一百年不许变...”盖上了章......从今天起,他在这个新环境新学校里面,就不单单只有一个朋友,并且还有了一个特别的大朋友。到了第二天,他在数学课上参与度极高,上课认真的听讲,回答问题也一改之前的态度,成为了一名彬彬有礼的好学生。值得一提的是,下课后的他执意要拉着我要去给我介绍植物。

     他会怎么对待我这个特殊的“朋友”呢?通过教植物的优点让我想要向他学习的行为对他而言会不会有一点点的改变呢?作为教师友该怎么与孩子做朋友?这些问题也是作为教师的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亦师亦友,应何时为师何时为友?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我对他交友观念也许会有一点点影响,但他对我而言,也启发让我去思考家庭与孩子的关系,教师与朋友的位置。

后言 家庭与学校

     我将这一段故事总结成为文字后,找了一个机会发给了他的妈妈。妈妈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与我通了一通电话。大概内容是,她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孩子总是会在学校里面被别的老师投诉,而孩子真正的需求在于需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是因为从幼儿园毕业之后换了一个陌生环境,缺乏陪伴的好友,而父母却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变化。

     和妈妈深入沟通得知,在暑假期间因为父母工作问题,还将孩子独自放在了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这又是一个语言不通并且完全陌生的环境。由此回来之后孩子的不安全感上升,表现出冷漠拒绝他人和轻微暴力倾向。这时候与孩子接触最紧密的家长一方却在身边又有时差错过关爱孩子的时间,这时候我们老师是陪伴孩子第二个的重要角色,我们更需关注到孩子的异常,注重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架起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桥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