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
                               
当前位置:首页 > 荔园资讯 > 荔园新闻
荔园新闻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9-11-04阅读次数:字体:[] [] []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的校园美,精致端庄的岭南建筑,翰墨书香的亭台楼榭,花间戏蜂舞留连,枝头吟鸟喉婉转,令人流连忘返,几位身着汉服的几位妙龄女子穿梭其间,既有百越文化余韵,兼具时尚气息,成为学校里的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她们手捧书卷,吟古诵今,讲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授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这样的美,美的有气质,有品位,有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画卷中……

0E3A5135.JPG

0E3A5106.JPG

0E3A5107.JPG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华夏民族?华夏一词,典出何意?左传有云:“华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其中,章服所指便汉服。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朝末年这几千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大家可以看到,我基本上每天都是身穿汉服。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同时作为一个汉服爱好者。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博于达远。我一直在尝试,通过汉服这个载体,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的文化自信,跟紧国家发展的大潮流。

        近年,我国不断强调“文化自信”,语文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考查。以刚刚过去的2019年的中高考为例,语文试卷难度明显加大,试卷的文本长度和题目都明显增多。自两年前广州使用“部编版”教材以来,学校的语文课已经不光满足于只教课本,增加了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等一些很生活化的活动,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没兴趣怎么办?一些学校和机构也在尝试把汉服融进语文教学。比如时下机构里当红的“大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穿汉服学生戴儒巾, 学习课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从说文解字说起、 而是以当时世界上GDP最高的宋朝为起点,像说书般谈时代、聊人生……还有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国际校区举行了一场庄重的新课本赠送仪式,老师们穿着汉服,用古礼给孩子们发放新书,以这种形式唤起了孩子们对书籍的尊重,对知识的敬畏。湖南长沙雅礼实验中学的身着大红汉服主持古典诗词大赛,高高挽起发髻,妙语连珠话诗词,让整个赛场洋溢着古风古韵。汉服的融入,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是文化自信的新出发。

         都说要让学生喜欢一门课,就要让学生先喜欢这个老师。那么我在课堂上是如何言传身教的呢?在我看来,时代的辉煌,从未消失,而是在汉服上留存。学习唐诗的时候,我身穿华丽的唐制坦领,“白玉参差凤凰声,天仙借女双翅猛”,带他们做敦煌飞天的动作。讲宋词的时候,穿上飘逸潇洒的宋裤,跟他们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讲到魏晋时期,我穿上晋儒,挥舞着宽松的大袖。跟他们讲解魏晋时期,儒道互补,七贤傲竹林,是何等恣意洒脱。学生被我带进情景之后,学习兴趣也上来了。

        汉服上绣的花鸟虫鱼,那是古诗文中最鲜活的意象。我每次穿不同绣花,不同颜色的汉服“饮啄蓬山最上头,和烟飞下禁城秋”的凤凰,象征着吉祥如意,代表着高尚和神圣。“丹砂作顶耀朝日,白玉为羽明衣裳”的仙鹤,忠贞清正、品德高尚。“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服饰上绣牡丹寓意着富贵、仪态大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象征纯洁、生生不息。又称青莲,寓意“清廉”、清正廉明。知道了汉服绣花的意义,学生也就掌握了古诗的意象。

    汉服上的印花,多取自传世名画。比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百蝶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就像我今天身上穿的这套改良版汉元素,名为瑞鹤仙,仙气缭绕,瑞鹤翔空,取自宋徽宗的瑞鹤图。学生每天耳濡目染,想不知道这些名画都难呐!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语文课堂。在我看来,汉服里寄托了诗礼春秋,寄托了民族文化。着汉服,束青丝。带学生品诗词诵风雅,听丝竹悠扬。带他们看巍峨河山,识笔墨丹青。让他们知道有一些传统和美好从未逝去。

    我希望,我穿着汉服,站在教室,就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0E3A5110.JPG

0E3A5114.JPG

0E3A5126.JPG


0E3A5121.JPG

0E3A5113.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分享到: